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笔记
《阅微草堂笔记》笔记
卷一
滦阳消夏录一
乾隆巳酉夏,以编排秘籍,于役滦
<luán>
陽,时校理久竟,特督视官吏,题签庋<guĭ>
架而已,昼长无事,追录见闻,忆及即书,都无体例,小说稗<bài>
官,知无关于著述。街谈巷议,或有益于劝惩,聊付抄胥存之,命曰:滦陽消夏录云尔。
- 于役滦陽:<名>劳役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更若役,复若赋,则何如?”
- 时校理久竟:<动>完毕;结束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竟酒,终不能加胜于赵。”
- 特督视官吏:<副>仅;只;不过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,实不可得。”
- 题签庋架而已:<动>放置;搁起来。《黄生借书说》:“若业为吾所有,必高束焉,庋藏焉。”
- 小说稗官:<形>卑微。
- 聊付抄胥存之:
- 聊:<副>姑且;暂且。《归去来兮辞》:“聊乘化以归尽,乐夫天命复奚疑。”
- 付:<动>交付;交给。《出师表》:“若有作奸犯科及忠善者,宜付有司论其刑赏。”《赤壁之战》:“操当以肃还付乡党。”
- 胥:<名>小吏。《狱中杂记》:“余尝就老胥而问焉。”《促织》:“里胥猾黠,假此科剑丁口。”
- 滦陽消夏录云尔:语气助词,表示限制,如此罢了,如此而已。
个人翻译:
乾隆巳酉年的夏天,因为编排秘密典籍,在滦陽劳役,当时校对整理完毕已经很久了,只是督察官吏,提笔书签放置到架子上罢了,白天空闲无事,追忆并写下以前的见闻,回忆到的就书写下来,大都没有正常体例,就是一些零碎的小事,知道其与著作无关。大街小巷谈论争议,有的有劝诫的意义,暂且交给抄书的小吏存放下来,给它命名:滦陽消夏录罢了。
胡御史牧亭言,其里有人畜一猪,见邻叟辄瞋目狂吼,奔突欲噬,见他人则否。邻叟初甚怒之,欲买而啖其肉。既而憬然省曰: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?世无不可解之冤,乃以善价赎得,送佛寺为长生猪,后再见之,弭
<mĭ>
耳昵<nì>
就,非复曩<năng>
态矣。尝见孙重画伏虎应真,有巴西李衍题曰:至人骑猛虎,驭之犹骐骥,岂伊本驯良,道力消其鸷<zhì>
,乃知天地间有情皆可契,共保金石心,无为多畏忌。可为此事作解也。
- 其里有人畜一猪:
- 里:<名>家乡;乡里;里巷。《周处》:“凶强侠气,为乡里所患。”
- 畜:<动>畜养,饲养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鸡豚狗彘之畜,无失其时,七十者可以食肉也。”
- 见邻叟辄瞋目狂吼:<动>发怒时睁大眼睛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士皆瞋目,发尽上指冠。”《鸿门宴》:“哙遂入,披帷西向立,瞋目视项王。”
- 欲买而啖其肉:<动>吃。苏轼《荔枝诗》: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妨长作岭南人。”
- 既而憬然省曰:
- 既而:不久,一会儿,副词。指上件事情发生后不久
- 憬:觉悟的样子。今有双音词“憧悟”。
- 省:<动>醒悟;理解;懂得。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》:“你不省得,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。”
- 此殆佛经所谓夙冤耶:<副>大概;恐怕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郦元之所见闻,殆与余同。”
- 弭耳昵就:
- 弭:<动>安定;顺服。《史记·田敬仲完世家》:“夫治国家而弭人民。”
- 昵:同“暱”。亲近;亲昵。《韩非子·难言》:“昵近习亲。”
- 非复曩态矣:从前;过去。《列子·黄帝》:“曩吾以汝为达,今汝之鄙至此乎?”
- 至人骑猛虎:道家指超凡脱俗﹐达到无我境界的人。
- 道力消其鸷:<形>凶猛。《冯婉贞》:“而便捷猛鸷终弗逮。”
- 乃知天地间有情皆可契:<动>吻合;投合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每览昔人兴感之由,若合一契。”
个人翻译:御史胡牧亭说,他的乡里有人养一头猪,见到隔壁的老叟就瞪起眼睛狂吼,四处奔跑就想要吞掉他一样,见到别人则不一样。隔壁的老叟一开始非常愤怒,想要买下它吃它的肉。不久就恍然醒悟:这难道就是佛经中所说的夙冤吗?世上没有不可以化解的冤情,于是以高价把猪买了过来,送到佛寺作为长生猪,之后再看见它,松垮这耳朵亲近的靠近他,不再是以前的状态栏。曾经见到孙重画《伏虎应真》图,有一个巴西人李衍给它题字:品德高尚的人骑猛虎,就像驾驭着骏马一样,用道的力量消除它的愤怒,于是知道天地间有情感皆可相,共同保守坚定之心,不会因为敬畏而猜忌。可以用这件事作为解释。
沧州刘士玉孝廉,有书室为狐所据。白昼与人对语,掷瓦石击人,但不睹其形耳。知州平原董思任,良吏也,闻其事,自往驱之。方盛陈人妖异路之理,忽檐际朗言曰:“公为官颇爱民,亦不取钱,故我不敢击公。然公爱民乃好名,不取钱乃畏后患耳,故我亦不避公。公休矣,毋多言取困。”董狼狈而归,咄咄不怡者数日。刘一仆妇甚粗蠢,独不畏狐,狐亦不击之。或于对语时,举以问狐。狐曰:“彼虽下役,乃真孝妇也。鬼神见之犹敛避,况我曹乎!”刘乃令仆妇居此室,狐是日即去。
- 忽檐际朗言曰:
- 际:<名>边际;边缘处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浩浩汤汤,横无际涯。”
- 朗:<形>响亮清晰。孙绰《游天台山赋》:“凝思幽岩,朗咏长川。”
- 独不畏狐:<副>唯独。《石钟山记》:“石之铿然有声者,所在皆是,而此独以钟名,何哉?”
- 况我曹乎:<名>辈;等。与现代汉语的“们”略相当。杜甫《戏为六绝句》之二:“尔曹身与名俱灭,不废江河万古流。”
- 狐是日即去:此日,这一天。·
个人翻译:
沧州孝廉刘士玉,有一间被妖狐占据的书房。白天与人对话,丢石子打人,但是看不见它的身体。平原知州董思任是个好官,听说了这件事,亲自赶往这个地方。正当激烈的讨论人和妖不同道路的道理的时候,忽然屋檐传来响亮的声音:您做官非常热爱人民,也不收取民众们的钱,所以我不敢攻击你。但是你热爱民众是为了好的名声,不收取金钱是害怕有后患罢了,所以我也不躲避。你快停下吧,不要多说给自己找窘迫了。董思任狼狈而归,很生气不开心了好几天。刘士玉家有一妇仆很粗鲁愚蠢,唯独她不怕妖狐,妖狐也不攻击她。有时对话的时候,举了这个例子问妖狐。妖狐说:你虽然地位低下,但是是真孝顺的妇女。鬼神见了都会收敛规避,又何况我呢!刘士玉让妇仆居住在这个房间,妖狐当天就离开了。
爱堂先生言,闻有老学究夜行,忽遇其亡友,学究素刚直,亦不怖畏,问君何往,曰:吾为冥吏,至南村有所勾摄,适同路耳,因并行至一破屋。鬼曰:此文士庐也。问何以知之,曰:凡人白昼营营,性灵汩
<gǔ>
没,唯睡时一念不生,元神朗彻,胸中所读之书,字字皆吐光芒,自百窍而出,其状缥渺缤纷,烂如锦绣。学如郑孔,文如屈宋班马者,上烛霄汉,与星月争辉;次者数丈,次者数尺,以渐而差,极下者亦萤萤如一灯照映户牖,人不能见,唯鬼神见之耳。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,以是而知。学究问,我读书一生,睡中光芒当几许?鬼嗫<niè>
嚅<rú>
良久曰:昨过君塾,君方昼寝,见君胸中高头讲章一部,墨卷五六百篇,经文七八十篇,策略三四十篇,字字化为黑烟,笼罩屋上,诸生诵读之声 ,如在浓云密雾中,实未见光芒,不敢妄语。学究怒斥之,鬼大笑而去。
- 学究素刚直:<副>平素;一向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且相如素贱人,吾羞,不忍为之下。”
- 亦不怖畏:<形>惊恐;害怕。《荆轲刺秦王》: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。”
- 至南村有所勾摄:处理公务。
- 适同路耳:<副>恰好。《雁荡山》:“从上观之,适与地平。”
- 因并行至一破屋:<副>就;于是。《鸿门宴》:“贡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。”
- 凡人白昼营营:指追求奔逐。
- 性灵汩没:淹没。
- 上烛霄汉:<动>照;照亮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”夫日,兼烛天下。“
- 鬼嗫嚅良久曰:有话想说又不敢说,吞吞吐吐的样子。
个人翻译:
爱唐先生曾说,听说有老学究夜晚行路,忽然遇到他死掉的好友,学究向来刚正,也不惊恐,问他去哪。好友说:我是冥界的小吏,到南村处理公务。正好走同一条路,因此一起走到一个破屋前。鬼说:这是文人的家。老学究问他是怎么知道的。说:凡人白天忙碌奔波,心性心灵都被埋没,只有睡觉的时候心神不动,元神明朗清澈,胸中读过的书,字字都吐出光芒,从百窍中喷泻而出,它的形状飘渺缤纷,灿烂的如锦绣一般。学识如郑玄、孔安国,文采如屈原、宋玉、班超、司马迁的人,散发出的光芒上冲云霄,与日月争辉;不及他们的则光芒几丈高,在不及的几尺高,以此类推,最差的也会有萤萤光芒像一个灯照耀着窗户,人是看不见的,只有鬼神能看见。这个房间内光芒高达七八尺,因此而知道的。学究问,我一生都在读书,睡眠中的光芒多高啊?鬼吞吞吐吐许久说:昨天路过你的书房,你正好在午睡,我看见你胸中有厚厚的解释经义的文章一部,试卷五六百篇,经文七八十篇,应试的策文三四十篇,字字化为黑烟,笼罩在屋上,诸位学生们朗读的声音,就像在在浓云密雾中,确实没看见光芒,不敢说假话。学究生气的训斥他,鬼大笑着离开了。
东光李又聃先生尝至宛平相国废园中,见廊下有诗二首,其一曰:飒飒西风吹破棂,萧萧秋草满空庭,月光穿漏飞檐角,照见莓苔半壁青,其二曰:耿耿疏星几点明,银河时有片云行,凭栏坐听谯楼鼓,数到连敲第五声。墨痕惨淡,殆不类人书。